就在这种跌宕起伏里,“中介公司”是一种魔幻般的存在,它们似乎可以无视“房市”的动荡,无论走高还是走低,都能不断扩张。
他们的逻辑是什么?
在这个行业,最核心的竞争要素又是什么?是业主?开发?楼盘?还是钱?
这几个要素里,哪个最重要?
想不清楚这些问题,“中介”在行业里到底起什么作用,你就永远也别想搞明白。
“房客来”想明白了。
房客来把他们的全套思考和打法和盘托出,听他说说为什么房客来的模式能打败链家……
第一步:找到创新的边界
相信所有创业者一定面对过很多诱惑,但是哪些是我们能做的,哪些是不能做的,我们觉得主要是受制于几个方面。
创新本身分很多种:
第一种是突破性的创新。比如苹果手机的横空出世,基本上是从零到一,要有乔布斯这种天才的脑子想出来;
第二种创新是适应性创新。就像达尔文说,一个物种或者一个公司,是随着市场环境、竞争情况、内部能力等的不断变化而衍生出来,不是无中生有。这也是商业社会里很多公司或产品进行的创新;
第三种模仿性创新。2000年前后,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,所有中国公司都能找到美国祖师爷,包括大红大紫的王兴,他最早做校内、饭否、美团,都能找到美国或欧洲的前辈。总结来说,模仿性创新通常是最容易,很常见的创新方式之一。
哪种创新最可行? 其实每一种创新都是可行的,但是如果我们团队的执行力跟不上想象力的创新,那都是扯淡。
所以我想分享第一点,怎么让团队的执行力跟上想象力?
Elon Musk是比乔布斯更强调结果导向的人,亲力亲为地希望看到每一个结果。在做Space X的时候,他有长达一周多的时间日日夜夜呆在实验室里,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,大概两年内,把领域内基本所有专业书看得滚瓜烂熟。Elon Musk是一个非常好的标杆,他不光有想象力,并且还能够把事情做成。
腾讯最开始是由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,这个故事可以在《腾讯传》里看到。我在腾讯当时大概有300-500个项目,现在可能更多。但马化腾基本能做到一天或几天内,把所有业务和产品体验一遍,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提意见,他的邮件一般会在半夜三四点钟发出来。第二天一早,公司副总裁,部门经理立刻会议讨论,到下午6点整个方案、排期就出来了。所以,大概在十几个小时内,马化腾的一个创新想法、产品建议,迅速实现了闭环。
这背后:
第一, 整个团队有强执行力。追求结果,能够确保事情立刻反馈、立刻执行;
第二, 知乎上有很多人问,我也经常用邮件提问题,为什么我的想法公司做不出来?因为腾讯的敏捷开发,团队的工作机制能支持这种创新落地。
但即使是腾讯,它也有很多事情做不了。比如前几年3Q大战,促使马化腾深度思考认识到,电商,搜索腾讯做不了,所以,最后老老实实回到人与人的链接,微信成功了,包括现在的游戏也非常牛。
其次,如何找到创新的边界,把握关键要素?
创新边界的关键要素是创始人、团队,以及资源。每个人做的行业和产品不同,关键要素也不完全一样,但要时刻想到我们的创新和创业,绝对不是天马行空,都会受到三者的制约。
先说创始人。我们都知道创始人是整个公司的天花板,如果一个老板的成长速度没有超过公司的成长速度,肯定会出问题。但要求每个创始人都跟Elon Musk,跟乔布斯一样,肯定不现实。所以找到互补的合伙人非常关键。
更深:你在你专业领域里面的积累,足够深刻。
更快:像Elon Musk,你的学习速度足够快。
我们三个人在一起互相激励、促进,学习速度更快,迭代速度也更快。基本每周做一次深度的交流,对行业的认识,每两周或者每个月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只有这样,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外延,创新边界才足够宽。
再说团队。团队成员选择有2个标准:要么就是忠臣,要么就是能臣。
忠臣:一直跟着我们打天下的,对我创始人,或整个团队的文化认同感足够高,执行力足够强。房客来O2O做全国布局地面运营团队非常重要。为什么我们能成功?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始团队里,很多人曾跟我们合作多年,所以认同度非常高。当时我们所有外派各个城市的总经理都是老臣子,都是忠臣,他们执行起来一点问题没有。
能臣:但随着公司不断发展,不论专业能力,还是团队能力,一定会受到局限,这时我们要不断引入能臣,行业大牛。这样的团队能让我们的想法落地,有结果。
第三个关键要素是资源。这包含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,创业阶段外部资源更重要,一方面需要造势,另一方面是借势。如果资源准备不充分,创新也是水中月。
房客来刚刚起步,选择试点城市是九江。两个月之后,异地拓展选择武汉和南京,因为武汉和南京的开发商邀请我们过去,这样相当于借了他的资源,借势进入。有了这几个“根据地”,后来做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布局轻松很多。所以对资源你要思考足够清楚,刚开始如果能搭上便车绝对让你事倍功半。